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,立足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,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,把綠色發展作為“十三五”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。日前,市委書記任學鋒在會見來穗出席廣州“生態綠色發展圓桌會”重要嘉賓時說,廣州舉辦“生態綠色發展圓桌會”,是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,落實綠色發展要求的具體舉措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廣州將更加注重改善生態環境,提高綠色發展水平,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。
“天之所生,地之所產,足以養人”。自然界,人類社會產生、存在和發展之前提基礎,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實屬必然,否則就陷入虛無主義。然而,人是自然的一分子,人與自然高度關聯,唇亡齒寒,人類行為方式必須遵循自然規律,合理利用與審慎改造。罔顧自然規律,凌駕于自然之上,只顧索取不問投入、只想開發不思保護,必然招致自然界“非暴力不合作”。達爾文說過,“只有服從大自然,才能戰勝大自然”。甘露時雨,不私一物。良好生態環境是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分享到的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利用生態資源為了人類活得更好,保護生態環境為了人類活得更久。當社會從“求生存”變成“求生態”、“盼溫飽”變成“盼環保”,藍天常在、青山不老、綠水長流,便是公眾最基本要求之一,也是小康最基本內涵之一。
“明者因時而變,知者隨事而制”。藍圖設計在頂層,執行力在基層,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努力拉升廣州“顏值”,給世人呈現一個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廣州,乃優化發展環境、提升城市競爭力之所需,亦是躍升城市文明程度、增進居民幸福指數之要求。經濟轉方式調結構、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、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、推進空氣污染整治、完善城市公園體系、加緊生態景觀建設、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、重視節能減排工作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……
廣州突破“單兵作戰”格局,“海、陸、空”全面出擊,基本形成“森林圍城、綠道穿城、綠意滿城、四季花城”的城市景觀。如2010年,廣州在全國率先啟動綠道網建設。目前,全市綠道總里程3000公里,沿線服務人口超過800萬,覆蓋面積3600平方公里,成為全省路線最長、串聯景點最多、綜合配套最齊的綠道網。綠色發展給了老百姓看得見、摸得著的福利,綠道網只是其中之一,城市公園、濕地公園、花城花景、立體綠化等,莫不如是。
綠色發展,把握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平衡。留得青山在,何愁沒柴燒。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、發展之源,單純靠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拉動經濟,一味靠低成本、低價格、低效益拓展市場,資源撐不住,環境容不下,社會受不了。建設生態文明,堅持綠色發展,政府要主導、行政要作為、制度要創新――構建源頭嚴防、過程嚴管、風險嚴控、后果嚴懲的制度體系。
綠色發展,堅持長遠謀劃和及時見效相結合。“慎在于畏小,智在于治大”,綠色發展在于大小結合、遠近兼顧。“近”在存量治理,鐵腕治污,作減法;“中”在增量入手,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,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“雙輪驅動”戰略,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調發展,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。推動以科技創新、產業組織創新、產品創新、經營模式創新等為重點的全面創新,保障經濟有質量、有效益、可持續發展;“遠”在以系統思維法治思維解決生態問題,保障綠色發展走上法治軌道。
綠色發展,強化有針對性的生態文明教育。知為行之始,行為知之成。落實生態文明教育,強化輿論宣傳引導,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,發動群眾參與環境保護,發揮第三方和全社會的監督作用,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,綠色發展才有堅實基礎。綠色發展,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與責任體系,讓各級領導負起環境責任。綠色發展,還要借鑒世界綠色發展先進城市經驗,為我所用,少走彎路。
一個合乎自然和人性的、給市民滿滿幸福感的城市發展,不僅要有經濟增長,還要青山綠水、干凈環境和清潔的空氣,先后獲得“國際花園城市”“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范例獎”“國家環保模范城市”等稱號的廣州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這一點。